□本报记者 童力 实习记者 江哲
6月8日,第二届世界海洋日,主题:“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中国201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
海洋,生命的摇篮,创造了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地球。从太空俯瞰,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一个淡蓝色的水球,海洋占有近71%的面积,各大洲仅仅是浩瀚海洋中的一个个岛屿,地球的称谓原只是先人对自己家园的误解而已。
人类自诞生起,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建立在海洋之上,以海洋命名。从史前的“东亚三海文明”,到欧洲历史的源头——爱琴海文明;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在诗人眼内,在哲人眉宇,在史家笔端,海洋孕育出生命、滋养着文明、促进了交流、掀动着波浪。大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在社会科学的视野下,大海同样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讲述海洋文明:海洋史研究
海洋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为人类保存着无数珍贵的历史遗产。从成功打捞“南海一号”,到正在展开的“南澳一号”打捞,中国展现给世人的不单单是“遗产和宝藏”,更多地是证明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关爱,验证着中国海洋历史的辉煌。
然而,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航海事业,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未影响于他们的文化。”一直以来,在学界都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
其实,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了最初对海洋的探索。近代以前,中国古代航海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隋唐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及红海、东非,航海事业极度繁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不仅对中国,更对世界航海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在时间和规模上均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
郑和不仅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也在人类航海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尽管郑和的壮举并未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但无疑成就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和中国国力的下降,中国航海事业由盛转衰。即便如此,也不能够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中国没有分享到海洋文明。海洋史研究昭示:古代中国不仅拥有海洋文明,还为世界海洋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海洋,就有海洋史研究。“大力开展海洋史研究,此其时也!”冯尔康教授的呼吁,是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现状的肯定,更是对其光明前景的展望。随着水下考古对丰厚水下文化遗产、中国辉煌航海史的追寻,踏着中华海洋文明的脚步,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必将到来。
海洋经济:
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海洋,还为人类成长提供了丰富资源。从最早人类捕鱼充饥,到现今海底石油开采、潮汐发电,尤其是21世纪以来,海洋化工、海水利用等愈发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海洋,不仅是政治、军事的角力场,而且早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力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各国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我国沿海地区通过海洋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不但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海洋新兴产业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0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8.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历史上,海洋事业每一次的突破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纽带。然而,大海可以作证,变革并不都是和平的、安宁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美洲带去了文明与杀戮。英国的海上霸权造就了其“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使许多国家沦为它的殖民地。大海波涛中所记载的,同样有丑陋与罪恶,有战争与争夺。海洋同样是军事博弈的疆场。
伴随着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航运业开始转向东方。作为东方的中心、世界工业出口大国,我国迎来了航运发展的新机遇。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在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的大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获得更大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彼航海者,其所求固自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掷也。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虽同一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大师梁启超的这段话语,仿佛在殷切地叮嘱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创造中华民族的新高峰,对我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人与大海:海法研究前景广阔
可是,人们发现,海洋的生命摇篮正越来越不堪重负。从早期的远洋航行,到现今的深海探测,人类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挑战着大海的极限,妄图征服海洋。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戈可称人类与大海玩儿命的真实写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大海的力量早已超越古人成千上万倍,因此,人类要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成几何级数地增长着。正如海明威在书中写的那样,大海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的残忍,有时来得这样的突然”。
1912年,西方世界造出了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泰坦尼克号游轮。但是,恰恰在它处女航的第五天,就因与冰山碰撞沉没了。由于坚信“海上巨无霸”泰坦尼克号不可能沉没,它并未配备足够的救生艇,最终导致1523人葬身海底,造成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人类虽然在付出惨痛代价后会积极完善自己,但却又不断犯着新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海洋的容忍度。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不可避免会给海洋带来污染和破坏。海洋虽然具有巨大的自净能力,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综合作用,不断地稀释、氧化、还原和降解污染物,但随着人类海上活动的大大增加,排放进海洋的污染物已远远超出海洋的自净能力。
从加拿大捕杀海豹,到日本商业捕鲸;从墨西哥湾BP石油泄漏,到近日新加坡海峡油轮碰撞;从极地冰川融化,到近海赤潮频现。海洋为人类承受了太多的负担,已经不堪重负。作为对人类的惩罚,大海发脾气了,因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
在大海面前,人类必须有规矩、立规矩、守规矩。大海需要“大海法”,大海呼唤着“大海法”。
记者注意到,以司玉琢等着名学者为领军人物的我国海法研究,已经就海法研究体系提出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见解。
人类与海洋要和谐发展
今天,人类更加认清了自己与大海的关系,不断加大着海洋保护力度。首届世界海洋日曾以“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为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辞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价,个人和集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
世界各国政府及组织纷纷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已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实施,取得可喜的效果。我国政府在加大海洋环境治理投资同时,还在文化教育方面增加了投入。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这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结束我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海洋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到达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塔尖,一个接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美丽幻景。为了不让这美丽的词句仅存于书本上,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这美好的家园,“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面对大海,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