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主体性研究
王春光 着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年12月
内容简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含义之一。它既是乡村振兴的实现方式,又是有待达成的重要目标。
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乡共同富裕,都离不开现代化这条道路。农业现代化究竟对农村现代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农村现代化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才能达到城乡共同富裕,这些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
365bet-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在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方面有两个优势,即系统性和行动主体视角。
中国农村之所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农村减贫之所以有了显着效果,除国家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外,社会文化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角色。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真正激活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社会文化活力,如此才使我们有了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表明,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彰显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并不缺乏内生的现代性动力和机制,同时揭示了内、外现代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为现代化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案例。
目录
总论
迈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行动和路径
第一部分 文化主体性与农村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
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民主”与“有效”治理的匹配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
第二部分 贫困治理与可持续性
政策执行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
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张力和可持续性
农村贫困问题的设置与反贫实践的延续性
第三部分 历史进程中的农村流动人口
20世纪90年代末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
21世纪初的农民工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
“半城市化”:21世纪初农村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
“城乡两栖”:农村流动人口的第三条城镇化之路
第四部分 转变中的城乡结构
城乡结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迟滞者
“撤并村庄”: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城乡社会福利的一体化
机会平等: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
经济发展机会与城乡一体化
第五部分 村民自治与农村现代化
社会分化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
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