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探求》 2012年第3期
一、中国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直到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村社会。1978年,我国的GDP中,72%已经是二、三产业了,但是在就业结构中,我们的农业劳动力还占70.5%,在城乡结构里面,城市化率只有17.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1%。所以直到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中国真正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社会大变革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2010年我国的GDP里面第一产业只占10.2%,在就业总人数中的农业劳动力只占36.7%,城乡结构中城市化率为49.7%,已经是工业社会了,经济结构已经到达了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在这个社会转型中,生产关系变了,生产方式变了,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变了,这种变化跟原来改朝换代的变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世界各现代化国家都曾经历过。欧洲诸发达国家有过,美国有过,亚洲的日本、韩国也都经历过。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必然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城乡矛盾,贫富两极分化,家庭分化,离婚率增加,犯罪率大量增加,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发。西方学者称此为“社会转型病”。不过,欧美各国经历这个阶段时间比较长,欧洲花了两百年的时间,美国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用了各种对策,才慢慢使经济社会关系调整过来,而日本、韩国接受了欧美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过渡的时间比较短一些。
上面提到的现代化国家本来是市场经济国家,无非是从小农经济的市场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是比较顺当的,而中国则在实现工业化和社会转型的同时,还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由此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在西方是没有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比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更多,而且现在还没有完全转过来。
总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同时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处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很多东西还不配套,还处于磨合期。在这个转型磨合期,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选择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主要任务,是理性的选择,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国际经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可以扩大内需。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很多是通过外贸出口了。1996年就开始讲扩大内需,但是,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大。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句话就把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了。如果我们今后改善民生,把科教文卫体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起来,就可以为经济开拓一个大的市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在分配方面,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政府的投入太少了。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可以解决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第三,提高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建设搞好了,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创造和谐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可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推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四,为将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作好准备。通过社会建设,把民间组织建起来,在民间组织中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能力培育训练出来,先搞社会民主,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很容易了。
二、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主要任务
概括地讲,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就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我们用了三十多年干成了这件大事,打下了好的基础,开了个好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设也搞了,但是搞的不够,所以出现了经济社会不协调,出现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国内、国际的实践表明:要建成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还必须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四大建设是一个整体,都得要实现现代化,才能建成现代化社会。
社会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内就能完成的。根据国际的经验和我们在各地的调查和研究,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着力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民生事业主要包括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首先,在就业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全国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农民在农村,只要有一块地,就有保障,但是进了城就不一样了。进了城以后,如果没有就业,那就没有生活来源,也就没有社会保障,就不可能生存,这是个大问题。其次,在收入分配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要遏制分配不公的趋势,但是到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在加剧,蛋糕做大了,还要解决好如何切好分好蛋糕的问题。再次,在住房方面,把原来的福利分房改为商品化了,这个改革是对的,但是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加之没有遏制住投机,所以造成房价高企和住房难的状况,这个一定要解决好。此外,要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多元普惠、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一样,都是公共服务。要坚持均等配置、公平共享的原则,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实现均等化,这在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都提出了。现在我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了,但是社会事业体制还是有问题,不是光有投入就行,需要进一步地改革体制,才能把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办好。
第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城乡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体,是实行人民群众自治的基层实体,承载着居民的各种权利。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目前的重点是要克服农村基层社区空心化,无人管理;城市基层社区人口过度膨胀,难于管理的状况。要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向基层,真正做到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做强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只有基础做实了,上层才能稳定。
第四,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有效规范运行。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是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行社会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社会组织的发育和运行,有利于社会自治、应对风险、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弥补政府不足、降低行政成本。农村里面有很多传统的组织,但是城市的社会组织还很少。全国现在有民政系统登记的社会组织40多万个,大概一万人有三个社会组织,而国际上,现代社会一般一万人中的社会组织都会超过30个,因此,咱们的社会组织是远远不够的。
第五,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规范建设。社会规范是社会的价值性整合方式。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和传统美德,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现代文明素养,政府率先、干部垂范,法治为准、强化他律,德治为本、完善自律,建立诚信社会。进入城市社会以后,各个行业、各个职业都应该建立起来相应的规矩。比如,现在是汽车社会了,很多大城市堵车非常严重,汽车社会应有汽车文明、汽车伦理和规矩。
第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之一,现代社会管理本质上是以维护公共秩序为核心、人本化服务为先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2011年2月,中央举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就是讲要搞好社会管理。201 1年5月还专门召开政治局会议并颁发文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管理委员会改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社会管理很重要,维护公共秩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建设是四大建设之一,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本次研讨班上,前面讲了八个方面的社会管理之后,紧接着就说“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治本的。现在强调社会管理,就是因为我们目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来解决,这也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但要明确,社会管理不能代替社会建设。
第七,进行社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社会体制是社会建设的宏观架构,是资源和机会配置的体系化规制,社会体制渗透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关涉权利平等、社会公正的顶层设计。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前社会建设的关键,要像当年抓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抓好社会体制改革。我们国家现在很大的问题是,经济体制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基本上调整过来了,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了今天如此巨大的成绩。但是,现在的社会体制基本上还是20世纪50年代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如户口体制、城乡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制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过来,有些单位仍是吃大锅饭的老体制。这几年投入也不少,但是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呼声仍然很高。所以,现行的社会体制如果不在根本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那么投入再多,也将是事倍功半。
第八,以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为目标,构建现代社会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须平衡、协调,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现在中国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这是产生诸多矛盾的根源。所以,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最关键的核心任务。凡是现代化国家,都是建立了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现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流动不畅,另外还有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主流媒体还不提中产阶层,更不要说壮大了。中等收入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而中产阶层是365bet-亚洲版官网_best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在线直播和政治学的概念。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该大的没有大起来(中产阶层),该小的没有小下去(农业劳动者阶层)”。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结构问题。从全国来讲,2010年,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只有10%,但是当年的农村就业劳动力还有38%。也就是说38%的劳动力只创造了10%的GDP,所以农村还是穷,农民还是苦。不通过社会体制改革,不改变这个社会结构,“三农”问题是解决不好的。从全国来讲,中产阶层大约占到25%,要达到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有4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通过社会建设,通过社会体制改革,调整社会政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培养和壮大中产阶层,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三、中国社会建设未来的发展阶段
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看,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一大建设,要实现的历史任务宏大而又艰巨,既要进行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又要进行包括社会事业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创新;既要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安全体制的建设,又要进行社会理念、社会规范的建设;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扭转四种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积极培育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加快优化社会结构的步伐,使之形成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协调的社会结构。所以,社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国内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看,结合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建设未来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即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做起,着力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把保障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就上了一个台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前进了一大步,就可以转到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的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从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观察,中国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决定性的阶段,时间约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这个关键阶段过好了,中国就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门槛。据国内外不少经济专家的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很好,再持续保持8%左右的20年增长将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搞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
第三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现代型的经济结构。社会建设经过社会体制改革,将加速发展,使社会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中产阶层更加壮大,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结构更为优化,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建设的三个阶段,实质也就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全过程。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将会是互有交叉地进行。现在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经过一段实践之后,经过各种经验、各种模式的交流和比较,一定会涌现出适合中国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