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之“名家讲座”总第20期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新书交流会现场。王肖/摄
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之“名家讲座”总第20期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新书交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马学术咖啡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张秀琴教授担任主讲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书在2017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问世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被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并在2018年5月进行了第2次印刷。本书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经典文献、以思想史的视角,试图梳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脉络。为论述方便,本书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形成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发展期”,以及20 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当代演变期”。并基于这种编年史的叙事方式,试图对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着述及其基本观点进行归纳,以期尽可能全面而系统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发展线索。
本书作者张秀介绍新书。
本书作者张秀琴,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获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特别是意识形态专题研究。1998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学者。张秀琴教授主要对书中第三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会得到来自学界对于本书框架性、问题性的建议,未来将会对书中各章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与扩充。
本书一经发行就收获了一众好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韩立新表示十分赞赏本书第三章的写作方式,认为其以巴黎手稿为基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统摄与重构。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志军认为本书将西马的研究延伸到德里达、福柯、德勒兹是在国内前所未有的,较其他着作而言是较为大胆的创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庄忠正指出本书的框架与目前已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书籍非常不同,尤其是第三章以巴黎手稿为文本研究了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书中围绕文本的解读也体现出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限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智认为本书与之前西马的探索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创新,对史料的梳理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任劭婷认为本书不同于以往的西马发展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国别或以历史性的思想叙事为单一线索的写作方式。
与会学者在交流过程中高度评价了本书,认为本书采用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并对本书未来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