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反思与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07-15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之一,就是几乎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之上,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尽管两者都以阶级与文化为主题词展开研究,但他们在理论范式、路径和观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概而言之,前者注重总体性的哲学分析,致力于从结构性层面批判工人阶级文化沦为大众文化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后者则更加关注具体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形式,在强调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主张肯定并发扬工人阶级文化传统。对它们所进行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与不足进行理论反思,不仅有利于我们考察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理解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式,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就从分析“德国工人阶级的软弱”出发,认定阶级斗争在当时乃至未来已不具备任何可能性。为了进一步论证该观点,霍克海默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无风格性等特点。资产阶级正是以此种文化为载体实现自身的意识形态,从潜意识层面消除了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工人们丧失了生产文化的能力,完全臣服于现存的社会等级秩序,甚至成为这一秩序的积极维护者。也就是说,文化工业通过大众文化整合了工人阶级文化,使社会成为一座阶级封闭的监狱。基于该理论立场,法兰克福学派甚少使用“工人阶级文化”,而普遍采用“大众文化”这一说法。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也将文化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心。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是,英国的学者们一开始就将工人阶级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对抗大众文化的力量。具体来看,英国新左派早期的重要成员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与雷蒙·威廉斯都明确突出了工人阶级文化这一概念。汤普森系统梳理了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以及工人阶级意识在文化层面的表达,霍加特则通过比较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的不同凸显了后者所具有的维护阶级意识的重要意义,威廉斯更是以系统的理论方式论证了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对处于福利社会阶段的英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而随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代际变迁,工人阶级文化理论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都对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理论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法兰克福学派虽然承继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避免了那种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但却在实质上否认了社会革命主体存在的可能性,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基本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只肯定了统治阶级所具有的强大文化生产力,而否认或无视了工人阶级也应具有的生产、再生产文化的能力。尽管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从主体所应具有的生产能力出发,在文化维度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但随着80年代保守主义的回归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他们却以工人阶级文化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为依据,否认了作为整体的工人阶级采取任何行动的可能性,转而倡导微观层面的文化反抗。而这种所谓的多元文化反抗,终究只能改变一些边缘领域的资本主义状况,根本无力撼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此外,以约翰·菲斯克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则选择无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宰制作用,最终脱离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更使之前扎根于政治经济学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退回至最初的文本化阶段。

          总体而言,不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是否承认工人阶级文化的真正存在,他们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他们在有关“意志论”和“决定论”的批判对话中对西方工人阶级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作出了深刻的认识和剖析;另一方面,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借文化问题应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但不论是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替换工人阶级文化的理论态度,还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后期将文化“去阶级化”的做法,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丧失了其原本具有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意义。

          这也从反面启示我们,工人阶级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才能得到正确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理解。这是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统一了个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否认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实现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全面认识。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文化决不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之外被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人阶级文化研究才具有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最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文化研究中呈现出的不同面貌,都根源于其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现实的差异,这涉及了如何在具体历史阶段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否认工人阶级文化的存在是因为他们是“根据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象来揭示这一主题”,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将工人阶级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形式来反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因此,我们从他们的研究中应当汲取的经验是,必须立足自己本国和本民族的现实来进行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如何建设工人阶级文化,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人阶级文化发展,如何增强我国工人阶级的文化自信,都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研究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注重文化问题的同时更应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