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十月革命到1991年联盟解体,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都一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开拓者和示范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方面同样如此。苏联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理论着作和文献,其中不乏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精品,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依据苏联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程,可以把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7年到1936年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斗争和争论,最终受到斯大林支持的体现列宁主义基本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个阶段是从1936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一时期不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深深地打上了斯大林的烙印。第三个阶段是从1953年到1986年苏共27大的召开。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以所谓的斯大林体制为基本框架的,但是呈现出一些不同于斯大林时期的特点,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第四个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是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革和陷入混乱的时期。
一 苏联过渡时期(1917—1936)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献
过渡时期是苏联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进行残酷斗争的时期,也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的时期。为了探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同的理念、认识、策略之间的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创造性的成就与探索中的失误也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课题,列宁在逝世之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探索,这是苏联过渡时期的首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
第二,过渡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斗争和争论,其中有两次是列宁直接领导的。
首先是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十月革命后的初期,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仍然占据着大学讲台,而且继续控制着主要的出版机构、刊物和学术团体。他们有的宣扬宗教唯心主义,有的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出现了所谓的“路标派”和“路标转换派”。 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此外,苏维埃政权开始创办一系列的学院、出版社和刊物,如1918年成立的以研究社会科学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学院(1924年改名为共产主义学院),1919年成立的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1921年成立的以培养社会科学领域的干部为主要任务的红色教授学院;1921年创立的党的出版社——红色处女地;以及1921年起陆续创办的《共产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和《布尔什维克》等刊物。
同时,随着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宣告成立,布尔什维克开始了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击。1922年7月,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书报检查制度,并在同年夏天解散了一些从事反苏维埃活动的学术团体和学会,查封了两种最反动的杂志《思想》和《经济学家》。1922年夏天,苏维埃政府逮捕了一批从事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活动的资产阶级教授和作家,并在同年秋天,经列宁亲自圈定名单,将其中的161人驱逐出境。1922年秋天,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章程,削弱了教授委员会的权限,并对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成分提出了要求。到1927年前后,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控制的各种刊物和学术团体逐渐停止了活动。
其次是列宁对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鼓吹一种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内部“左倾”思潮的代表。列宁在批判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第三,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在联共(布)(即苏联共产党)党内尤其是领导层,约·维·斯大林与列·达·托洛茨基、格·叶·季诺维也夫、列·波·加米涅夫、尼·伊·布哈林等人就如何理解和阐释列宁主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争论和政治斗争。在扞卫和阐释列宁主义的过程中,斯大林逐渐确立了在联共(布)党内的领袖地位。
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等人发表了一系列阐述列宁主义的论着,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例如,季诺维也夫提出:“列宁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但是这些论着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1926)等论着中批判了各种错误观点,扞卫和发展了列宁主义。例如,斯大林认为,季诺维也夫的错误之一是把列宁主义从国际无产阶级的学说变成俄国特殊情况的产物。斯大林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此外,斯大林还阐明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以及列宁主义方法的实质等内容。
在联共(布)党内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中,斯大林于1924年相继发表了《论列宁主义基础》《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等论着,批判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扞卫和阐发了列宁主义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1925年开始,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斯大林与布哈林发生了争论,在批判布哈林的过程中,斯大林就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逐步形成了一种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并把这一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这就是所谓的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也标志着斯大林体制的形成。